“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讨高层论坛”在我院举办
发布时间:05-28-19

2019年5月18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讨高层论坛” 在我院23楼会议室举办。这是第五届同济大学金融改革与发展论坛,也是同济大学112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

本次活动由同济大学和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文科办、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研究基地共同承办。副校长江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金福安、副院长阮青松,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舒等领导应邀出席活动。

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代表及我校师生共7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者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如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通过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如何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江波副校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同济大学112周年校庆之际,召开此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高层论坛有三个重要意义。第一,此次论坛是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的关于金融工作的指示精神的一个具体落实;第二,此次会议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具体体现;第三,在当今外部挑战日趋增加、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严峻形势下,此次高层论坛中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对做好经济金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波副校长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秘书长王公龙教授在致辞中说,应当以更新的视角讨论如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研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打开研究的思路。此外,对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背后的规律研究也是讨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

王公龙教授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上海金融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石建勋教授指出,今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如何改?着力点在哪里?四川彭州市的农村金融改革推出的“农贷通”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近年来彭州市在推动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多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构建了“平台、产品、机构、服务”四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信贷供给创新业务模式,重点从推动“农贷通”平台线上作用全面发挥、破解线下下沉落地难两方面入手,着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全面优化金融服务。彭州市农村金融改革效果显著,改革模式可复制、可推广,正在成都市和四川省普遍推进,为全国范围内的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石建勋教授

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江春教授做了关于“中国金融业是否发展过度”的讨论。他认为,尽管从数据上看,我国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为全球最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业发展过度,根本在于中国的实体经济、投资环境有问题,在于中国的金融制度不完善。因此解决中国实体经济投资向虚的问题,关键在于大力改善中国实体金融部门的投资环境。

江春教授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对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及其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从当前来看,供给侧的提升应成为民营企业的一个的核心竞争力;第二,金融大环境配合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的更大发力点要来自于民营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第三,从科创板设立等政策来看,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环境需要做一些供给侧的改革。

孙立坚教授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所李湛研究员认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需要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的金融的协同发展体系,同时也应当建立一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相应地应构建长三角一体化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李湛研究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认为,现代金融的本质不是一般的资本品,而是深刻影响着实体经济走向体系化存在与永不休眠的交易行为。模型不能代替直观判断,不能以黑板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政策。中国金融体系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重大考验,应对的关键在于培养金融直觉,即经验积累基础上对金融竞争与市场变迁的深刻洞见,因此需要时刻保持前瞻性的指示体系更新与经济政策供给能力需要。

章玉贵教授

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晓星教授提出了三个金融科技创新驱动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的问题:第一,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是否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方式?第二,是否存在什么变量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科技的驱动机制为何?第三,金融科技如何驱动实体经济发展?刘晓星教授认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发展目标一致。发展金融科技能够普惠民生,助力消费驱动。此外,金融科技能够构建全新的信任关系,促进产融结合,同时金融科技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融资的效率,并且金融科技能够推动数据资源融合运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刘晓星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金融学院丁剑平教授认为,由于货币政策的数据依赖不是可持续的,因此逆周期货币政策不会无止尽的推迟“明斯基时刻”的爆发。在未来市场变化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之时,依靠数据支持的逆周期政策在遭遇黑天鹅事件时将失效。对于中国而言,对于数据和媒体沟通的结合要更进一步的小心谨慎。中国要尊重数据,更要敬畏未来的不确定性。

丁剑平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主任陶士贵教授认为,应对国际金融制裁风险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从诸多案例可以看到,美国对其他主权国家和机构个人的金融制裁手段十分娴熟,在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的背景下,美国对我们可能的金融制裁不得不引起警惕。陶教授指出,从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应对国际金融制裁风险。第一是制裁前降低制裁的概率,提高应对的能力;第二是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增强人民币货币权力;第三是企业竞争力,建立金融经济安全预警机制;第四是当制裁来临时做好相应的反制措施。

陶士贵教授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何树全教授通过实验的方法,从自贸区政策本身研究政策对上海的冲击和影响,最后得出以下结论:自贸区政策影响下的上海利用外资的水平显著提高,政策对上海利用外资的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上海自贸区政策用合成的控制方法对外资的波动性具有抑制作用。

何树全教授

东证期货卢大印总经理梳理了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四个历史阶段,并提出了当下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的时期,在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之时,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上应当有一些新的举措。

卢大印总经理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胜研究员认为,金融供给侧改革和科创板的发展能够落在“三去一降一补”的框架下,把一些差的公司退市,去产能,这是我们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试验田非常重要一部分。

王胜研究员

上海期货交易所法律顾问刘春彦副教授从期货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来讨论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未来的发展及如何通过立法进行履约担保,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刘春彦副教授

上海巨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欣通过两个实际案例阐释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以及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从税收增幅考虑担保资金发放、增加银行间的协调机构、增加更多银行等建议。

罗欣董事长

江苏小微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文兵在发言中对产业链金融失衡主要因素的归纳总结,认为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助推产业,用技术的手段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金融科技支撑形成数字信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促进新型的金融服务企业的平台化和生态化。

余文兵总经理

本次论坛对“如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一些趋势性、政策性研判和对策建议,这对于促进同济大学应用经济学、金融学学科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学校和学院的社会声誉以及学术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稿件提供:经济与金融系)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