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访了浙江和山东的几个城市,对轰轰烈烈的环保整治颇有感想。强效的环保整治带来了“蓝天白云”的显著效果,从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还想提几点看法。
首先,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日益趋严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十分贫穷,人均GDP仅250美元。眼睛只盯着“拉动经济增长”,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就成为当时的首要选择,走的是一条“重投资,轻消费;重产出,轻投入”的经济发展道路,由此也带来了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等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8134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此时,中国既具备了经济转型的条件,也到了必须转型的迫切时刻。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目标是从单纯的追求GDP转变为三维目标:经济增长、环境友好和社会公平,分别被通俗地称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红色江山”。在新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框架下,放弃“唯GDP论”,甚至牺牲一部分经济增长,重视“绿水青山”,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认识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尊重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度伤害。梳理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剖析曾经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各国各地区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无论是18世纪的英国崛起、19世纪初的美国速度,还是二战后的日本奇迹和亚洲四小龙,都经历了环境污染的必然阶段,都走出了“库兹涅茨曲线”的规律性轨迹。即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随着经济增长,环境恶化程度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到达某个临界点,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由此可见,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特别是在经济起飞阶段,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中国目前依旧处在经济起飞的阶段,按照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中国距离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依旧有较大距离,经济增长依旧是中国的第一目标。因此,要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切不可因过度追求环境保护而对经济造成过度伤害。
最后,要认识到环境改善和恢复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不可急功近利地“一刀切”,更不可依赖于“运动式”的“休克”疗法。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领域多类型污染问题长期累积叠加,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比较严重,修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依赖一次“运动式”的“环保风暴”就一蹴而就地彻底解决,更不能出现企业大面积断水断电停产、工人停工失业、家庭生计堪忧的局面。环境保护既是国家战略、民心工程,也是促进企业优化升级和中国经济转型的良好契机。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一方面引导企业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实现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对环保不达标的低效企业,应坚决予以整治或关停,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发展。(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教授,东方学者)
转自新民晚报:http://xmwb.xinmin.cn/html/2017-09/09/content_5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