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勋:就凭这一点,上海要建的全球城市绝不会是另一个纽约和伦敦

发布者:财经研究所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11浏览次数:71

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尤其是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对于上海自身发展,以及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龙头”等核心地位而言,有什么重要意义?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立足上海实际,借鉴世界大城市发展经验,着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今年初,《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把上海的目标愿景表述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同济大学石建勋教授看来,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尤其是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对于上海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他在同济大学的演讲。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出台以来,大家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愿景基本已较为明确。但是我发现,在众多分析和讨论中,往往更侧重于对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论述,而对于上海要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却相对阐述不多。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尤其是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对于上海自身发展,以及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龙头”等核心地位而言,有什么重要意义?上海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和价值追求有什么显著特征呢?我今天的演讲将主要围绕上述这两个问题展开。

社会主义是上海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本质属性

2017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上海要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1712月召开的中共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出了要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制度供给,扩大服务功能,创造品质生活,打造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努力开创上海各项工作新局面的战略部署。今年初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明确指出,上海要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尤其是其社会主义属性,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总要求进行建设和发展,其建设内涵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满足人民需要的高品质生活。上海坚持这样的城市发展方向,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顺利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才能顺利实现2035年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

第二,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在更好地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任务中实现。唯有意识到这一点,上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责任。因此,上海要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就要继续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为此,上海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努力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第三,上海也是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核心城市和龙头城市,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不仅是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要条件,也是上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上海与长三角是一个天然的有机整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上海形成了核心城市的地位,这也是历史的积淀。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就要秉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和沪杭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与此同时,要努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本市空间格局,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唯有认识到这一点,上海才能在推动区域经济联动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周边地区实现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才能真正发挥长江流域和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用。

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

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性的大都市。这样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需要与世界紧密接轨,需要更大力度实施改革开放,国际化和现代化是其显著特征。但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并不是要建成另一个纽约、伦敦。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城市发展如何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如何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握好以下几点十分关键: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首要的社会主义特征和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海城市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中国最典型的成功案例。未来,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仍然要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是确保上海现代化城市建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上海城市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高度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的高度统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中国的生动体现和伟大实践。

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好排头兵和试验田,是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重要特征和价值追求。上海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排头兵、先行者,承担着为国家建设作出新贡献的重任。远的不说,眼下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2年时间了。根据规划,上海要立足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上海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品质生活,是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重要特征和价值追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也是新时代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让城市更美好、更公平、更和谐、更文明、更民主,生态环境更宜居,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上海有责任有能力走在全国前列,为其它城市和地区做出表率,为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继续贡献上海的智慧和资源,这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任务和内涵特征。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上海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价值追求。“现代化”一词本身含义非常丰富,是相对于落后、传统而言的,具有进步、先进、发达的意思。社会主义与现代化都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也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坚持上海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的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西方道路,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城市现代化包含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现代化,主要包括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多方面内涵,特别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制度及其运行的维度拓展了现代化的新空间,也是我们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上海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要加快补好短板,聚焦影响城市安全、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综合整治,形成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努力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要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

上海城市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主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28年来,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服务和对接国家战略、不断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和普遍认可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对照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任务、新目标,聚焦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转化,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上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全球化的视角看,上海不仅是有常驻户口居民的上海,也是全中国人民的上海,是国际化的上海,上海今天的发展成就是由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上海生活工作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年轻人的“上海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上海要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欢迎和包容来自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各类人员来上海务工就业、创新创业、辛勤劳动,创造高品质生活。只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勤劳创业,一切劳动者在上海都应该获得尊重和保护,要为他们提供开明、开放、包容、公平、公正、法治、平等的良好环境。

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上海,既要在物质上极大丰富,更要在精神文化上极大丰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要强化价值观引领,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人民、教育群众,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让每一个上海市民争做务实敬业、勤勉吃苦、坚韧自强的上海人,做敢为人先、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上海人,让绚丽多姿的现代文明之花开遍黄浦江两岸!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树立为民情怀,紧紧抓住“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让群众真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去年末,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在基层调研时指出,要以更高标准推进政府改革,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的改革取向。这不仅是政府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提升发展质量、改善民生、创造品质生活的方法论。坚持需求导向,就是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各级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找寻发展重点、方向和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工作的现状对标人民群众期盼,瞄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制约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突出矛盾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诉求,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本领域在工作中存在的障碍和瓶颈,把问题找准、找透,进而把解决问题和突破瓶颈,把补短板和补漏洞,作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效果导向,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难事实事做起,把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作为干部考核目标,在“落地”上务求实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是上海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继续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行动。其重要意义和着力点在于:

第一,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是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抓手。全球城市是具有全球功能的城市。卓越全球城市的首要特征,是以世界范围为市场,向全球各地输出具有高端化、高辐射、强影响、强话语权的超级服务功能,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绕不开的必经之所,结果自然就会成为全球财富中心。全球功能的体现关键在于城市的服务功能,核心在于城市的服务能级、服务平台、服务产业和服务环境。打响“上海服务”品牌落实到具体,就是聚焦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发展服务经济和打造服务型政府4个重点领域,推进“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提升金融核心功能,提升航运核心功能,提升贸易核心功能,提升专业服务能级,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一批重点任务。要加强民生保障,精准对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益和水平。要加快提升社会治理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把群众家门口的事办得更好,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管理水平。  

第二,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打造“科创引领新高地”的核心区优势地位。有没有在全国乃至全球响当当的产业,对全球城市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从这个高度出发,如何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以及全球知名度的制造产业,进而形成上海制造的产业品牌,应该成为上海的城市建设重要方向。依托自贸试验区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向“高端集群、标识独特、创新引领”迈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领先、新兴产业快速壮大、优质企业茁壮成长的态势。 

第三,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打造全球时尚新高地。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定是购物天堂,纽约、伦敦、巴黎等著名的全球城市,同时也是旅游购物的时尚中心。上海将通过聚焦国际消费、品质消费、时尚消费、创新消费4个重点领域,通过提升消费软环境、深化制度创新、推出消费领域新指标体系、制定支持政策等措施,提升中高端商品集散度,增强国际消费品集散功能。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专业贸易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品牌聚集度和商业新模式显示度。 

第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高地。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体现的是城市活力、包容力和创新力。上海文化品牌既要体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更要体现全球多样性和世界潮流。上海文化必然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和文明主导的先进文化,并且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鲜明特色。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打响“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作为三大重点任务,落脚点则是打好“文化地标”和“文化产业”两张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独特的文化标识,做强优势文化产业,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更多市民共享高品质文化服务。  

总之,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有机统一的同时,更要着力抓好重点工作,加强统筹规划,统筹协调好市民的素质提高、民生改善、城市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保障、精神文明、文化生活和城市治理等多项工作,聚焦突出问题,破解主要矛盾,努力使上海的城市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上海人民,努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上海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石建勋,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兼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出版《新常态新金融新未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作用》《读懂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国际经济关系与经济组织》等著作和教材20部。主持完成三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一般规划课题多项。)